1.指南社会领域大班目标安案例关心尊重他人案例
一、案例背景与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社会领域中第四条目标就是关心尊重他人,4-5岁的孩子应当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
但在当今社会,以独生子女居多,一家人都围着一个孩子在转,把孩子们一个个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长期以来孩子们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直以自我为中心,做什么事情都只要自己高兴,不会关注别人的想法,不会去顾及别人的感受去关爱他人了。
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应该帮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尊重长辈。 二、案例实录: 实录一: 早上来园,飞飞和外婆在园门外踟躇了很久,老师看见外婆牵着手送飞飞进来了,一会飞飞又大叫大嚷地直奔大门外的外婆去了。
“飞飞早啊!来吧,跟老师一起去做游戏去”飞飞嘟着嘴巴,摔着老师去牵他的手。外婆看见飞飞对着老师发脾气,非常生气,转身就要走。
飞飞还拉着外婆的衣服不放“我就是要外婆背啊我就是要外婆背,呜呜呜呜……”原来,早上起床,飞飞就不高兴了,外婆准备的早饭不吃要吃面条,结果面条好了,飞飞又要吃面包了。从家里出来,飞飞因为不高兴,就要外婆背,可是飞飞实在太胖太重了,外婆根本背不动他,于是飞飞就大发脾气了。
实录二: 晚上离园时间到了,飞飞外婆因为有事迟到了,飞飞已经板着脸不高兴了。“飞飞,飞飞,对不起啊宝宝,今天外婆去看病迟到了,真对不起啊!”“跟老师说再见吧!”外婆一脸歉意地弯腰笑着解释着。
飞飞嘟着嘴,斜眼看着外婆,理也不理外婆。外婆非常尴尬。
“如果你再不理外婆,那外婆只好一个人回家喽”外婆开玩笑地说。“哼,不要不要就不要!”说完飞飞就大哭大叫起来,外婆抱着他,他挣扎着推搡着外婆,还对着外婆穷吐口水,后来干脆躺地上打滚了。
因为飞飞比较胖,外婆根本就抱不动他,外婆边道歉边抱他,其他的家长见状都围观了上来,飞飞哭得更大声了。 案例分析: 1、飞飞的父母平日工作都很忙,飞飞是外婆一手带大,外婆非常宠爱飞飞,什么好吃的都让给飞飞吃,一旦飞飞发脾气大哭大闹,外婆大部分策略都是软言相劝,百依百顺,实在没办法安抚了就乱骂乱打,导致孩子非常任性,越骂越犟脾气很大,非常自我。
2、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飞飞在家中不懂得关爱他人,尊重长辈,导致他在幼儿园中也我行我素,不会关爱同伴,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
回应措施: 一、一日活动全面渗透,引导孩子关心尊重他人。 关心尊重他人的情感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幼儿教育的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各个方面协同培养。
而各种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因而结合一日活动渗透关注别人尊重长辈的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利用日常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结合偶发事件,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加强情感的随机教育,树立典型榜样,进行正面积极的教育。
同时我们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促进孩子逐步关心、尊重他人。 1、榜样法:是幼儿情感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正如艾&S226;伦凯强调:榜样是习惯的基础,而习惯是人格的基础。
因此要在日常活动中利用并创设良好的、典型的榜样。首先,教师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渲染关爱他人的情感。
其次,树立幼儿中良好的行为楷模,互相感化。同时利用文学作品中积极的内容,发挥正面榜样的作用,引导幼儿。
2、情感体验法:通过有目的地选择关爱情感的室内环境,利用不同形式的隐性情景,如看望生病的同伴,重阳节慰问老人,给小班弟弟妹妹做警示标志等。引导孩子观察、想像、体验、感受,加深情感体验,并在实际的行为练习中知道如何帮助别人。
3、角色换位法:通过角色之间的换位,了解对方的感受,让幼儿试着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处理问题,懂得要尊重他人,体验到关爱他人的乐趣。 比如:这几天朱老师发烧生病不能来上班,孩子们都很想她。
于是老师就和孩子们讨论起了“为什么朱老师发烧了?”“发烧的时候该怎么办?”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点孩子说小朋友说话声音太大了太吵了,吵到朱老师生病了。有的孩子认为朱老师天天带小朋友学本领太累了就生病了等等,飞飞认为生病了就要吊水,否则人要死掉的,徐振轩认为死这个字是很可怕的,要说失去等等,一系列的讨论后,孩子们都觉得朱老师很可怜,大部分孩子都表示希望朱老师快快身体好起来,到幼儿园来和小朋友们天天在一起,有的孩子觉得应该电话或者看望朱老师等等。
通过自身的感受加上换位的思考,让孩子们感受到关爱老师、关爱长辈、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4、情感熏陶法:教师利用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去告诉别人,渲染关爱他人的氛围,起到教育作用。
5、自我调节法:指导幼儿在自身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有一些调节情绪的手段,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克服以自我为中心,有先人后己的意识。幼儿园是个大集体也是个大家,玩。
2.社会学概论事例分析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社会学的创立是社会变革、自然科学发展、社会思想和社会经验研究的产物。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和韦伯等。 3、创立时期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孔德的学说:①科学的分类。孔德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
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③研究方法。
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历史法。
3、赫伯特·斯宾塞代表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其中《社会学研究》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 4、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涂尔干社会学代表作是他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韦伯: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5、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转移的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学科。时至今日,美国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仍然在世界社会学发展中产生巨大影响。
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创立了芝加哥学派,其主要学术成就是:第一,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二,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第三创建符号互动论。后期的主帅布鲁斯。
6、欧洲在二战后的发展特点: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已趋向多元化/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7、苏俄社会学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20世纪50年代恢复以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苏俄社会学:米海洛夫斯基创立了主观社会学,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对他们的主观社会学进行了有力的批评。普列汉诺夫和布哈林是当时苏联社会学的主要人物。
8、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有11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四个曲折的发展时期。1979年,社会学的恢复重建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逐步走向成熟,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分为传入时期/成长时期/建设时期/恢复重建四个时期。传入时期:谭嗣同/严复/章太炎。
成长时期:余天休/陈达。建设时期:许仕廉/张鸿钧/晏阳初/李景汉/费孝通 毛泽东。
恢复重建:费孝通/田汝康/雷洁琼/王康。 9、本土化: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10、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许仕廉/孙本文/吴文藻。
晏阳初等人的乡村建设和社区发展理论、潘光旦的“位育”理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等已经成为具有影响的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 11、实现社会学中国化的基本做法:社会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应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第三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经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能切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四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的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
第五,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 12、社会学本土化是社会学发展的必然进程,“社会学美国化”是个先例。
巴西、印度等世界各国社会学工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倡导、推行社会学本土化,建立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社会学。13、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与社会学中国化相一致的,起步于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后期得到了更自觉、更明确、更有组织的推行。
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等主要特征。 2、社会学功能有:研究功能、教育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和社会批评功能。
A、研究功能:①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②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③预测性功能:和描述、解释功能相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目标是预测功能。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④规范性功能:社会研究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B、教育功能 ①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
②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C、社会管理功能:①建立规范②。
3.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的案例分析
哈佛市场营销决策分析及经典案例 特色及评论 “哈佛EMBA决策分析及经典案例'9系列丛书蔓革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精彩之作,以及被人们反复引用的经典决策。 丛书以哈佛商学院经典决策案例为基础,并在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对其具体的决策理念和技巧进行了指导与分析,旨在告诉读者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全过程的道理。 “哈佛EMBA决策分析及经典案例”系列丛书共分5本,每本书重点分析和阐述一个决策。分别从企业战略管理决策、市场营销决策、品牌管理决策、危机管理决策、绩效管理决策等五个方面来系统阐述企业管理与发展过程中的决策理念与技巧。丛书的目的在于强化经理人在面对决策时的个人独立决策技巧和举一反三的决策衍生理念及方式。每本书提供了50个生动的典型案例,每个案例从决策背景、决策分析、决策行动、决策评价四个方面深入剖析案例精华,使读者感受到全球商业智能和哈佛决策理念,从而能够明白决策的真谛。 本套丛书是工商管理人士、高级营销经理、政府管员、营销讲师和MBA等的决策参考指南;又是案前必备的决策圣经。哈佛市场营销决策分析及经典案例 内容简介本书汇集了哈佛商学院科特勒、约翰·昆西等著名教授撰写的营销案例·其中还结合了各大企业现状及中国企业及有兴趣于哈佛案例研究的人士对营销决策的认识、实践和需求,对其具体的决策理念和技巧进行了指导与分析,旨在告诉读者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全过程的道理。书中按哈佛营销决策案例的类别,以现代市场营销学理论框架划分各章主题。各章案例的结构由决策背景、决策分析、决策行动及对决策案例的评价组成,让读者感受到全球商业智慧和哈佛决策理念,从而能够明白决策的真谛。基于全球日益重视的决策理念和程序,再结合哈佛商学院决策案例的权威性、前瞻性、创新性、应变性和现实指导性等特点,其信息量之大,能满足企业家、MBA学习者、教学及实际工作者对知(调查、情报)、谋(战略、决策策略)、行(选择目标和行动方式)的各种需求,堪为商务工作者之必备读物。
本书是工商管理人士、高级营销经理、政府官员、营销讲师和 MBA等的决策参考指南、案前必备的决策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