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
案例一:绿大地股份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分析 一、引言2010年3月,因绿大地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立案稽查,发现该公司存在涉嫌虚增资产、虚增利润、虚增收入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
上市公司绿大地恶性财务造假案不仅误导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而且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危害。 二、会计造假行为 绿大地主要通过伪造合同、伪造单据和销售退回等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而达到虚增利润和收入的目的。
1、伪造合同,虚构交易 首先绿大地公司注册了一些由其实际控制或掌握银行账户的关联公司,这些公司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拥有各种不同的公章,而拥有这些公章就可以制造各种合同、发票。财务背景出身的何学葵对此更是驾轻就熟。
有了这些公章后,绿大地再利用相关银行账户操控资金流转,通过伪造合同的手段虚构交易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公司的主营业务为苗木,绿大地通过伪造的合同虚构受控公司之间的苗木交易,资金在各个受控公司之间周转,最终又回到了绿大地,进出之间虚增了营业收入2.96亿元。
2、伪造银行单据虚构银行交易 2004年,绿大地对五家供应商发生了数千万元的采购和支付。但在其提供的会计凭证中,通过支票付款的只附有支票存根,无银行转账回单,且有一半支票存根上填写的收款方与银行实际资金去向不明。
其目的是以虚假采购的方式将资金流出,再通过其控制的五家关联公司将资金转回,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 3、通过销售退回虚构经济业务 在绿大地成功上市后,大客户陆续退回其购买的苗木,而这些销售合同是其在上市前所签,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均体现在上市前的财务报表中,上市后无故发生销售退回,绿大地难逃"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的嫌疑。
因此,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对绿大地2008年、2009年的销售退回出具了保留意见。绿大地2010年在接受监管层调查中承认,2008年苗木销售退回2348万元,并由此追溯调减2008年2348万元营业收入和1153万元净利润;而2009年苗木销售退回金额更高达1.58亿元净利润。
由此可以看出绿大地通过虚构经济业务虚增收入。 此外,绿大地还通过购买土地的方式虚增资产,并把"60块树苗估成300块"的手段高估存货,与中介机构串通,隐瞒企业问题,使得绿大地通过财务造假手段顺利上市。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诚信缺失 对企业以及大股东来说,上市与不上市有着天壤之别。一旦上市成功,不仅可以通过高价发行股票获得大量募资,控股股东和大股东也可以实现个人资本的扩张。
绿大地财务造假是专业人士所为,可以说有着很高的知识素养,但是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诚信不守,知识成了犯罪的帮凶,再加之上市公司违规成本与惩罚力度低,促使他们铤而走险,为了一己私利给广大股民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2、内部治理机构混乱 原则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理应分别履行其权力机构职能、决策职能、监督职能和执行董事会决策的经营职能,形成权责分明、协调运转、有效遏制的治理机构。
而绿大地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董事会成员人数不够,过半董事均已辞职无法进行决策;监事会成员频繁调动,成员职务的变动几乎涉及到了各类职务。2009年之前绿大地公司一直没有实现董事长与总经理职务的分离,自己监督自己,其监督效果可想而知了;从2010年4月起,董事会秘书由董事长担任,这样董事长在董事会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权利无法得到有效制衡。
3、中介机构渎职 虽然绿大地公司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其所采用的欺诈手法并非高深莫测,何学葵只是简单地篡改了一些数据促成了公司上市和实现个人资本增富。但是这些手段却接连"瞒过"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保荐机构、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等道道关卡。
只是由于方方面面的渎职和纵容,绿大地最终达到欺诈上市的目的。4、地方保护主义纵容造假 证监会对绿大地案调查之后,为了保护支持当地企业发展,分管这个工作的云南省副省长两次赴京,省副秘书长至少10次赴京,从中斡旋。
证券犯罪中,一般涉及的上市公司,在当地都是明星企业、就业大户、利税大户,所涉及的企业高管都是"经济能人",因此当地政府往往授意当地司法机关将外地行政执法机关拒之门外。甚至默许企业勾结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联手制作虚假报表。
地方保护主义纵容了证券犯罪行为的发生,虽然能在短期内稳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从长远而言,滋生更多的无规则运行并毁坏当地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土壤,损害亿万投资者的利益。 四、启示 绿大地会计信息失真案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但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方面的监管存在很多问题:(1)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手段主要表现在操纵利润上,如虚构业绩,通过关联方转移利润,伪造合同虚构经济业务等。
(2)内部治理结构混乱、人力资源制度不完善、诚信缺失、中介机构渎职、地方保护主义等是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案例二:基于辽宁等地经济数据造假案例的分析2017年1月17日,辽宁。
2.近几年有哪些典型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案例
下面是3个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案例:
1、万福生科
典型例子,当数万福生科(5.940,0.18,3.13%)(300268.SZ)。2012年10月25日晚间,万福生科公告称,2012年半年报中虚增营业收入1.8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46亿元、虚增利润4023.16万元,未披露公司上半年停产事项。
但其造假显然不仅存在于2012年上半年。2013年3月2日,万福生科又公告称,公司自查发现,2008年至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
2、紫光古汉
而更让市场震撼的,无疑是与万福生科同属于湖南地区的上市公司紫光古汉(000590.SZ)。3月12日,公司披露其财务造假等多项违法事实及证监会的处罚决定——2005年至2008年间,紫光古汉连续四年累计虚增利润5163.83万元,占其对外披露利润累计额达87.04%。
公司遭证监会警告并处50万元罚款,前董事长郭元林等7名时任高管被证监会警告并处累计39万元罚款。
3、绿大地
绿大地于2007年12月2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募集资金达3.46亿元。
2004年至2009年间,绿大地在不具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情况下,登记注册了一批由绿大地实际控制或者掌握银行账户的关联公司,并利用相关银行账户操控资金流转,采用伪造合同、发票、工商登记资料等手段,少付多列,将款项支付给其控制的公司组成人员,虚构交易业务、虚增资产、虚增收入。
3.如何对一个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情况进行案例分析.需要具体的提纲,步
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情况进行案例分析,可是整体,也可专题,看管理当局的需要。
参考提纲:
一、公司概况及历史沿革
二、近三年财务情况(三个财务报表数据)
三、报表关注内容与实际调查(或模拟还原)
注意:(1)报表关注内容可以是董事会委托的,也可以是有问题的项目,如往来款、个人所得等;
(2) 实际调查的方式可以追溯原始凭证,也可模拟采购或函证。
四、财务分析,确认问题
说明:(1)分析可采用对比法(横向、纵向)、趋势法、案例法、问卷调查等,目的是列出查出问题的相关证据,即论据;
(2) 问题确认注意要以事实为主要叙述,定性问题由决策当局去定。
五、建议或意见
说明:(1)针对你报告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处理建议;
(2)杜绝今后发生类似事情的改进方法。
六、结论
说明:将报告的关键点归纳,可点出不改正或任其泛滥的后果,以引起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
4.求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披露不充分的案例及分析
不及时
据金融界财经信息报道[33>,2004年8月31日国光瓷业及其控股子公司提供的对外担保总额为78589.31万元,其中涉及51218.31万元(占上年末经审计净资产13824%)的对外担保没及时履行临时公告的信息披露义务"2004年8月31日,
国光瓷业控股股东上海鸿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占用该公司资金共
22321.15万元,并且如此重大关联交易没有履行相应的审议程序,也未及时履行
临时公告的信息披露义务"2004年9月30日,该公司涉及诉讼事项18起,涉诉
金额32873.41万元,其中涉及2311.676万元(占上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62.39%)
的诉讼也没有及时履行临时公告的信息披露义务"
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和定期报告中所披露的会计信
息中,仍有不少公司疏于充分性规范或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某些重大
事件不予以公告;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对
有用的资料也不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从而误导投资者"在信息披露中,措辞
含糊,模棱两可;定性披露多,定量披露少,绝对值披露多,相对比例披露少,
这些情况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的可信性和可比性"
据证券之星网报道[34}:2004年6月17日遭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哈慈股
份有限公司,其控股股东哈慈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度累计占用公司资金5.8亿元,
年末仍有1.02亿元的余额未归还;公司关联方哈尔滨天业高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
2003年度累计占用公司资金.25亿元"上述关联交易在2003年度的发生额达8.3
亿元,占哈磁股份2002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110.9%"对此重大事项,公司既没有
履行规定的决策程序,也没有履行临时公告的信息披露义务"
5.我要写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问题探析 这个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05年以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赵瑞雪,张小南.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与对策[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 [2] 岑磊,朱文莉.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中政府职能研究[J]. 财会通讯, 2009,(06) . [3] 张秀珍. 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探讨[J]. 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 [4] 罗秀娟.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控制的理解——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J]. 科技创业月刊, 2007,(11) . [5] 李耀松,李亮亮,刘亚康. 东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治理因素分析[J]. 科技与管理, 2006,(04) . [6] 朱辉,史海燕. 评判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财务指标体系[J]. 商场现代化, 2007,(06) . [7] 冉茂盛,李亚,罗富碧. 股权激励强度与信息披露水平的博弈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9,(12) . [8] 薛一汛.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分析[J]. 现代企业教育, 2009,(20)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1] 何亮.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给机制问题研究[D]. 河南大学, 2006 . [2] 李亮亮.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研究[D].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6 . [3] 饶栋平. A公司案例分析报告[D]. 河海大学, 2006 . [4] 刚嘎.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价体系设计[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 [5] 张媛媛.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违规问题研究[D]. 吉林大学, 2007 . [6] 崔超.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学分析[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 [7] 李冠群.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信息透明度的关系研究[D]. 暨南大学, 2007 . [8] 宫晓霞. 从博弈论角度看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D].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 [9] 孙海菊.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D]. 天津财经大学, 2009 . [1] 赵瑞雪,张小南.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与对策[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 [2] 周婷婷.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04) . [3] 马淑春.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 中国总会计师, 2008,(12) . [4] 于天野.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9,(06) . [5] 柴腾飞,文桂江.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 商场现代化, 2009,(02) . [6] 毛群华.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J]. 知识经济, 2009,(01) . [7] 王宏玉,王娟. 浅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J]. 中国农业会计, 2009,(01) . [8] 牛广霞. 浅谈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9,(03) . [9] 周稳海,赵桂玲.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J]. 辽宁经济, 2007,(05) . [10] 查瑞平. 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J]. 山东商业会计, 2006,(01) . [1] 马淑春.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 中国总会计师, 2009,(01) . [2] 赵瑞雪,张小南.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与对策[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 [3] 牛广霞. 浅谈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9,(03) . [4] 马淑春.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 中国总会计师, 2008,(12) . [5] 苗润滋,崔元鹏. 博弈论视角下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研究[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9,(01) . [6] 曹梦菲,王平.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11) . [7] 柏兆祥.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9,(02) . [8] 司小平.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商业, 2009,(12) . [9] 李丹. 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9,(03) . [10] 兰志凯. 论如何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信息披露及监管措施[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8) .。
6.求 中国近五年重大会计造假案例
兰州三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会计造假案例 兰州三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派神)是甘肃省兰州市的一家上市公司,公司注册及办公地址是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
因披露虚假利润等违规行为,2008年4月14日接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公司处以30万元的罚款;对时任公司董事长张晨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的罚款;对时任公司财务总监金明喜给予警告并处以20万元的罚款等。主要原因是公司在原控股股东控制期间,原董事长张晨蓄意犯罪,隐瞒董事会,未按规定披露公司的外贸业务、与关联股东的交易,特别是大额对外担保等重大信息。
为此形成的虚假利润300多万元,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ST派神在2008年年报中的“公司治理结构”部分指出:“本届董事会认真汲取教训,深刻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未发挥作用1形同虚设,致使犯罪分子再三侵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
事实是这样的吗?ST派神幡然醒悟了?认真分析一下2008年年报,真相即刻揭晓。虚假利润,就像幽灵一样,继续缠绕着ST派神。
与以前不同的是,2008年的会计处理表象是合理的,但没有如实反映交易的本质,不符合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以资抵债的会计计量 在2008年年报中,ST派神的无形资产增加了一项土地使用权,该项土地使用权“系根据本公司与三毛集团签订以资抵债协议,三毛集团以其所持有的土地抵偿欠付本公司的款项。
该土地使用权的入账价值44242500元系根据甘肃方家不动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甘方估字[2008091]号评估报告为依据确定,评估方法为市场比较法和成本逼近法。”三毛集团是ST派神的第一大股东。
根据上述信息,如果不存在债务重组的情况,会计处理比较容易,借记“无形资产”,贷记“应收账款”;如果以前年度计提了坏账准备,则借记“坏账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 回到年报,看一下这四个账户的明细账,就可以看出会计处理是否恰当,会计信息披露是否如实反映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
1“资产减值准备”中的“坏账准备”明细账如表1所示。 表1说明,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在2008年大幅度减少,坏账准备被巨额转出。
2“资产减值损失”账户中的“坏账损失”明细账2008年度的余额为-31935873.38元,年报中没有详细披露这次以资抵债交易发生后,冲回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但从表1和年报,可以判断冲回的金额为3065.39(2019.94+1045.45=3065.39)万元。 3应收账款部分,年报中作了如下信息披露:“本公司应收三毛集团及所属公司的款项共27066441.29元,在以前年度已计提坏账准备20199394.79元,本年度三毛集团用土地偿还,原估计计提比例是根据三毛集团偿债能力作出的,原估计计提比例合理。”
其他应收款部分,年报中作了如下信息披露:“本公司对应收三毛集团及所属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共计19366583.94元,在以前年度已计提坏账准备10454539.15元,本年度三毛集团用土地偿还,原估计计提比例是根据三毛集团偿债能力作出的,原估计计提比例合理。” 4“无形资产”账户的“土地使用权”明细账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2008年度新增44 242 500元的土地使用权,与前述吻合,即为三毛集团偿债所转让给ST派神的土地使用权。 此外,在ST派神与三毛集团签订《以资抵债协议》中,双方同意以评估值4 424.25万元为依据,抵偿三毛集团占用ST派神的资金4 643.30万元,不足部分219.05万元采用现金方式一次性归还。
2008年年报中“公司治理结构”部分中披露“2008年12月16日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12月17日三毛集团即以现金方式一次性偿还了219.05万元欠款。” 通过各账户明细账和《以资抵债协议》,可以看出,ST派神在以资抵债交易过程中的具体会计处理是:增加无形资产4 424.25万元,增加库存现金219.05万元,减少应收账款4 643.30万元;转出以前年度计提的坏账准备3 065.39万元,转回资产减值损失3 065.39万元。
以资抵债的会计确认 会计处理有两个很重要的步骤,即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上述会计处理过程中,会计计量没有问题,会计确认,尤其是无形资产的确认则需要进一步验证。
这里主要分析土地使用权这一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问题。 为了保证“以资抵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ST派神考虑得相当周全。
在《兰州三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股东兰州三毛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资抵债的报告书(修正草案)》(2008年11月26日公布,以下简称“报告书”)作了详尽的披露。无论是董事会、独立董事,还是独立财务顾问,都对该交易事项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发表了正面意见,这样看来,以资抵债的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了。
至于合法性,该报告书中披露了律师结论意见:“甘肃正天合律师事务所经办律师认为:本次资产置换所必备的协议、文件齐备,内容真实合法,且已经履行了必要的法定程序,符合《民法通则》、《合同法》和《证券法》及中国证监会规范性文件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应为有效。不存在违反国家法律和公共利益的情形,有利于保护上市公司股东的利益。”
由此看来,上述以资抵债交易的合理性,以及交易本身合法性,具有较。
转载请注明出处365案例网 » 2016会计信息披露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