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职业教育层面,受到各种因素牵制,还未像高校一样将MOOC作为课程建设的新抓手,目前,尚在建设的起步阶段。
因为拥有出版教材的丰富经验,汇聚有一大批优质的教师资源,并且中国大学MOOC平台运行一年多积累了良好经验,2014年开始,高等教育出版社就开始在建设职教MOOC方面进行研究,联合几十所中职学校精英教师队伍以及资质颇优的视频制作公司,于2015年11月,在爱课程网站上依托中国大学MOOC平台,推出了中国职教MOOC频道,首期上线了50多门MOOC,选课人次已超10万。中国职教MOOC频道为全国中职学校提供了在线课程建设、应用与共享平台。
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和高校MOOC的建设,在设计思路及内容呈现上是有差异的。高校MOOC基本上是学科体系,内容主要为理论讲解,而职业教育课程需体现职业性、技能操作性,不仅要使学习者学会技能,还要注重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素质的培养,形式上要不同于枯燥的理论讲解,需符合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内容展现需摆脱枯燥,生动有趣,具体形象。
职教MOOC课程可以共享优质课程,平衡资源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师”型师资匮乏的现状。MOOC课程大多由经验丰富的职教教师担任主讲,对于职业学校的新教师来讲,也是很好的示范课程。
从中国职教MOOC频道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同中国大学MOOC选课情况类似,英语类、计算机类、经管类及通识类课程最受欢迎,课程的选课人数多少与相应专业的在校人数和学习者的兴趣爱好都有关系。
与中国大学MOOC有所不同的是,职教MOOC中的插花、咖啡、茶艺以及数码照片处理等操作类课程颇受欢迎,这些课程在高校很少开设,但是在职业院校又较为普遍,也是社会学习者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这类课程正是职教MOOC的特色课程。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主讲教师的参与度对于提升课程活力,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热情有很大的作用,此外教师讲解的感染力以及呈现形式,都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较大影响。职业院校SPOC应用探讨 MOOC的效用在于辐射影响,实现优质课程共享,但对于实际教学却有其一定的短板。
首先,由于MOOC的对象是全社会学习者,这意味着一位教师要面对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名学生,而这些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都是未知的,并且学习者需求多样,互动受限,所以,教学模式单一的MOOC 无法有的放矢地实施分层教育。另外,MOOC不设门槛,没有监督和约束,一切学习活动的规划与展开都是靠学习者自己设定,这也是导致MOOC课程高辍学率和低完成率的主要原因。
基于以上原因,出现了SPOC(Small Private On 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概念,部分专家将SPOC称为“后MOOC时代”。SPOC的概念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
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Small是指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指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SPOC是专门针对校内学生而设置的在线课程,可以将已有的MOOC课程与学校教育的知识要求相结合。
一个SPOC班级的学习者对应实体课堂的某个班级的学生,教师对学习者的情况完全知晓。在校园里,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例如,实施翻转课堂,课前先让学生进行在线学习,然后在实际课堂上进行讨论,与学生一起处理作业或其他任务,并根据网上的学习情况对内容进行补充或调整。
利用MOOC的视频及自动在线评分等功能,可以将教师从繁重且重复的“讲课”环节中解放出来,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以大大提升教学效果。SPOC也可以作为校内选修课程,学生通过考核即可拿到选修学分。
SPOC这种应用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课程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职学校师资分布不均及部分专业师资缺乏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教学效果的改进途径,能够使学生摆脱教学时间的束缚,自行安排学习进度,及时反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SPOC是在线教育在校园中的真正价值所在,尽可能地发挥了教师的作用,是教学模式的创新。
中国职教MOOC已经为近10所学校开设了近50门SPOC。从大数据来看,SPOC课程的通过率要远高于MOOC,正是因为SPOC是有实际学习团体、有学习计划并且有教师组织而实施的。
平台提供的SPOC有3种形式:同步SPOC、异步SPOC、独立SPOC。同步SPOC课程是指完全跟随一门正在开课的 MOOC 课程的进度,SPOC 教师不能对MOOC内容做调整,只能在所跟随MOOC基础上新增自己的内容(例如视频、讨论),也可不新增内容,班级学生所做的活动完全体现在MOOC中,教师能够获取本班学生的各种学习数据。
异步SPOC课程是指仅使用一门MOOC课程的内容,教师可以对其内容做调整,开课时间与MOOC无关,教师需自己组织教学内容发布并在线答疑。独立SPOC 课程是指单独创建一门 SPOC 课程,与MOOC课程无关,在开设试用或建设成熟后也可以转。
2.如何评价MOOC这个新兴平台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网络课程的一种高级形态。它的三个主要特征是:1.知识单元化,它是按一定的课程目标进行的单元化讲解,而不是凌乱的知识分享。2.富媒体化,不同于传统课堂上老师用的黑板和PPT,它的flash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学习行为管理,上慕课的同学给学分,学分是正规学校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这就为这种网络课程提供了制度化保障。当然,诚如超星集团的课程开发人员所说,现在的慕课还只是处于1.0的版本,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课程基本是名校出的精英课程,这让我想到中国的洋务运动,如果只是上层官员各自为政办起来的缺乏全国性的整理规划的改良,那么它必然缺乏生命力。要想进入2.0阶段,必须拉入每个学校的老师,编织一个全国乃至全球的课程开发网。
关于SPOC翻转课堂,它是指校内开发的小规模的线上课程,相当于MOOCs+CLASSROOMs。如今很多学校和地区已对此种上课形式表示认可,如:北大的学生在EDX(美国在线教育平台)上线上课程可获学分;广东省新规:网络课堂加学分,鼓励跨学校课程共享。
最震撼的是复旦大学 @蒋玉龙 教授用“大数据”来分析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有人提出慕课有一弊端是教学过程缺乏监督,蒋教授通过研究大数据,可以得出课程统计,学生任务点完成情况统计,视频完成详情,以及形成性学习评价与考核。他在教学中,首先将课程视频提前推送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由自主学习,这样课堂上就可以高效教学,课堂上师生翻转互动,。如果学生光听不练,课堂表现肯定不理想,通过大数据分析反馈可以看出视频学习行为与考试成绩的关系。
这次讲座的主办方超星公司着重介绍了他们的主营业务,即引用优质网络课程的“尔雅课程”+注重整合资源的“泛雅平台”+本地化课程制作的“做课服务”。课程,平台,服务三位一体,与学校教育结合,打破学校教学条件教育资源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就我个人而言,只搜索了过中国大学MOOC,跟了两期武汉大学的讲希腊历史的课。大体感觉是,全是中文课程,专业课少,多艺术人文,基础课,可能满足不了提高专业素养的需求。
3.中国大学mooc已经加入的课程如何退出
1.登陆中国大学MOOC的网站,登录自己的账号。
2.登录自己的账号后,点击网页左侧的“课程”。
3.在这个页面可以看到自己已选的所有课程,将鼠标移到你想退选的课程上,记住是移到上面,你的鼠标会变成一个小手。然后将鼠标移到右上角那“三个点”的图标上,就会出现两个选项——“查看课程介绍”和“退选课程”。
4.然后会出现一个悬浮窗,这里我们点击“退选课程”。
5.在弹出的框中,点击“放弃学习”,你的课程就退选成功了。
4.大学生健康教育之案例分析
在每年5万多因意外死亡的0-14岁儿童中,溺水身亡儿童近6成。
“当遭遇溺水时,儿童2分钟后便会失去意识,4~6分钟内身体便遭受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儿童发生溺水后采用正确的急救方法,争分夺秒地做好现场抢救对挽回儿童的生命极为重要。为避免儿童溺水事件的发生,家长还要加强暑期儿童的人身安全监护措施,同时提醒儿童不要擅自到水库、池塘等水域游泳,即便游泳时也必需有救生设施和熟悉水性的成年人陪护,到游泳馆游泳需有专业救生人员陪护;学校、社会、政府也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儿童溺水事故发生。”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耿荣在日前北京启动的“小小迎奥运-安全运动 快乐运动”的强生儿童安全周活动中指出。
专家介绍,儿童意外溺水预防要注意以下几点:
· 当您的孩子在水边和水中时,时刻注意看管,包括水池、温水池、澡盆、和水桶附近;不要离开孩子,因为当您去接电话,或与别人聊天时,危险就有可能发生。
· 不要在没有成人的陪同下,让孩子去水池或泳池游泳。
· 不要让您的孩子直接潜(跳)入水中;除非他已学会直接潜入的方法,并在成人的监护下进行。
· 要让孩子远离泳池排水口。
· 在泳池游泳时要严格遵守游泳安全规则。
· 在水中不要吃东西,因为孩子有可能被呛噎。
· 当孩子在船上,在海边,或参加水上运动,坚持让您的孩子穿上高质量的浮身物。
· 检查您的孩子经常去的地方是否有没有任何护拦的水池,如自己的住宅和学校附近。如果有水池而没有护拦,要教育孩子注意水安全。
· 教育孩子一定要在有防护和可游泳的水域游泳。
· 当孩子8岁左右时,可以教孩子学习游泳。
5.案例分析怎么写
初一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一则 hmmar 发表于 2006-12-22 7:46:00 初一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课题: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在教材第114-117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2、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
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突破 1、教学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分析: 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
这时候教师再举例说明,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举例如下: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源有四,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改自拓拔姓,南北朝,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为元氏;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
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明白,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学生可能会因为了解到这个知识而有一种满足感,学习兴趣增加。
这个时候,教师再追问:“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但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分析的思路。如:从元姓的来源可以看到,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的姓氏更改而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融合的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
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
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 新课讲解: 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
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立政权、统一北方;第二部分讲述北魏政权传到孝文帝手里时,迁都到了洛阳;第三部分讲述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板书)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这一部分要讲清几个问题,首先要介绍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
这里教师引用了一首鲜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
学生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
再提问,鲜卑族曾建立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们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这时候可以示意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其次这部分要介绍黄河流域统一前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教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师提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民族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服装、饮食、家具、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讲解。
最后要向学生解释“民族融合”这个词语。民族融合指的是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间的自然同化。
许多个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地域、血缘、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局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层次,这里的讲。
转载请注明出处365案例网 » 中国大学mooc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