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分析,范教授如何通过有效沟通去激励团队成员
1.明确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员工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深刻体会沟通对管理活
动的作用,不应该只注重领导者其他的职能,这样有利于管理者在解决矛盾时有更多的手段,使管理者在使用沟通解决问题时不会手足无措。
2.沟通必须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有效的沟通应该是有的放矢的,沟通最好是先征求对方的意见,使沟通的双方都清楚需要沟通的内容。在沟通的过程中尽量保持思路清晰,不向对方提供模棱两可的信息,并恰当的运用谈话方式和说话语气,力求措辞清晰、明确,还要注意些感情上的微小差别。比如安排工作时,就应该对该项工作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这样才能让员工真正了解这次沟通的意图。
3.相互尊重,赢得信任。沟通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沟通的内容,还受沟通双方的人际关系影响。尊重员工的管理者能够得到员工的信任,能够让员工说出自己的想法,一旦管理者得不到员工的信任那么双方的沟通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沟通过程中管理者必须把员工放到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员工,这不仅能够得到员工的尊重,还会激发出员工与管理者同甘共苦的热情,有利于双方有效沟通的实现。
有效沟通是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基本问题,一个团队不能有效沟通,就不能很好地协作,企业就不能很好的运转。同样,有效的激励对于企业管理来讲也是关键。 企业管理激励的必要性:
激励之所以成为必要,从客观上看,是因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事实。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有交易或契约关系的一方在某一方面掌握着“私有信息”。这样,在合约关系中会出现以下两种行为:一是背德行为,即在合约订立以后,拥有私有信息的一方会在最大程度地增进身心效用时作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对这种另一方无法观察、监督的行为,又称作不可观投入。二是逆选择行为,是指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订立合约的选择过程将不同于在双方信息对称情况下的选择过程。这种逆选择行为将造成资源的误配置。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属激励问题。
从主观上看,激励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在组织中,管理者与下属对后期事件的认识和前期事件的归因是不一致的。这种认识包括管理者对下属的人性假设,以及下属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相容性。当管理者能较充分地把握下属的需要、个性和事业规划的时候,以及下属能较大程度地认同组织目标和经营价值观的时候,双方就能在认识上达到统一,在步调上保持一致。在现实中,由于认识的复杂性,双方的认识是很难统一的。另外,对前期事件的归因,往往也影响着双方以后的行为方式。因此,管理激励要做到不断的信息交流和寻求认同,即做到基于双向交流的全过程激励。
对于以上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带来的激励问题,绝对地说,是不可能通过管理激励来解决的,因为“人是不可能真正地被其它人激励的”,人们的行为是由自己控制的,“他们(员工)需要在能使他们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信的环境中工作,而不是外界的激励。”而激励理论认为,相对地说,管理者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来解决激励问题,通过激励因素的作用将员工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引导到组织所希望的轨道上去。这样,激励机制的设计就成为管理者的关键性工作。
从管理的基本职能看,激励应是第一位的职能。因为管理工作者先是对人的管理,只有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实施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维持人机系统的正常运转,实现组织目标。(刘周正 )
激励的原则:1.目标结合原则。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目标设置必须体现组织目标的要求,否则激励将偏离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目标设置还必须能满足职工的个人需要,否则达不到满意的激励程度。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职工存在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应的也应该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3.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正激励就是对员工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所谓负激励就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的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正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不仅作用于当事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其他人。4.内激与外激相结合的原则。5.民主公正原则。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是对员工努力工作的肯定,是对员工进行奖惩的依据。以员工绩效为依据,对员工进行奖惩,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而激励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员工创造出高的绩效水平。6.按需激励原则。激励的起点是满足职工的需求,但职工的需求存在个体差异性,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运用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和卓有成效的激励方法,把员工中蕴藏的各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出来,使之转化为巨大能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365案例网 » 政务公开案例分析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