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网络诈骗的现象
网络诈骗是电信诈骗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很多成功的诈骗大多都发生在网上。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带给了我们方便的同时,也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那么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有哪些,或许还有很多人不清楚,接下来找法网小编为您收集了这方面知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天上掉馅饼式 “天上掉馅饼式”就是通过以中奖为名进行诈骗的形式。
比如“免费刷Q币”这种网络诈骗形式。这种方式就是网络骗子运用社会工程学,利用人们贪婪的心理进行网络诈骗,结果网民不但没有获得Q币,反而连自己的QQ密码以及Q币也被人盗取了。
对于这种诈骗方法,虽然很多人明明知道可能是网络陷阱,但是依然抵挡不了对“免费Q币”的渴望或者好奇,所以也要登录到网站进行一番浏览。他们的心里可能会想,自己不进行登录QQ账号密码就不会被盗,但是他们可能被种上隐藏在网站后面的木马程序。
二、为你解决困难式 “需求突破式”就是抓住受害人的某些需求进行诈骗的形式。比如2007年年初由于我国台湾地震引发的海底光缆断裂,导致使用国外杀毒软件的用户无法升级,无法登录服务器在北美地区的美国网站等。
就在这个危难的时候,骗子马上提供所谓的代理服务器进行诈骗,结果很多人的网络账户都相继被盗。 目前很多网络诈骗都将黑手伸向了网络游戏账号,尤其是时下比较火爆的《魔兽世界》和《征途》等大型网络游戏。
网络骗子正好可以通过代理服务器上的程序截获游戏玩家的账号信息,已经从以前的“暗偷”转为“明抢”,能想出这样的方法也可见网络骗子的“用心良苦”。 同时由于大多数玩家缺乏这方面的安全意识,再加上用户不假思索和分析就进行使用,结果网络骗子很容易就获取游戏玩家的账号,然后将非法获取的游戏账号转卖牟取不义之财。
三、感情欺骗式 “感情欺骗式”就是通过各种网络途径说你的老朋友、家人出事,让受害人汇钱等。比如收到好友通过QQ发来的信息内容:“在吗?能帮我个忙吗?我朋友叫我帮她汇500块钱(急),我这边不方便,你帮我汇好吗?”然后就是需要汇款的账号和用户名。
像这样要求汇款的留言,还宣称手机没带,很容易骗得好心人上当。同时这个留言只要求汇款500元并称很急,正是因为其金额小所以很可能让人不设防;它还提醒别人带上身份证去汇款,可以说考虑得很周全。
此外称自己没带手机,让人放弃打电话求证的念头,这也是精心策划的一个陷阱。而一些诈骗钱财的不法分子也看上了“QQ尾巴”这种传播方式,他们并不是为了传播某种病毒,而是利用木马病毒行骗。
其实在网络上利用QQ传播木马病毒的现象,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这种利用感情和亲情的方式进行诈骗的,最容易上当的就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出于哥们义气看到朋友有难,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满足骗子的要求而上当。
2.双十一网购存制假诈骗的哪些问题
一是制假售假问题仍存在。
“双十一”网购节期间,互联网上曝光的失信案例中,制假售假类占比仍然较高。部分商家趁机以次充好、以旧翻新,或者大量销售高仿造假产品。
二是促销活动“暗藏陷阱”。以上海为例,11月11日?20日期间受理的涉及“双十一”网购节的投诉案件中,促销优惠不实是消费者投诉最为集中的问题,占比62%。
三是刷单炒信仍未绝迹。通过分析全网及各大平台刷单数据,发现各大电商平台普遍存在刷单炒信行为。
该类行为主要聚集在家居生活、礼品饰品等领域。 四是个别中小电商的物流服务体系对高峰超负荷运行并没有做好准备,导致差评较2015年“双十一”网购节、2016年10月有显著上升,家居、建材、电子产品售后投诉率较高。
五是数码产品和家电失信问题曝光较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中心监测发现,“双十一”期间,互联网上消费信用话题反响情况中数码产品曝光量占比高达29。
59%,家电产品失信案例占比达24。22%。
六是网络诈骗“三危”难防。根据统计,11月1日?11日,猎网平台(首个警民联合网络诈骗举报平台)共接到全国用户报案532起,涉案总额约491。
2万元。 七是钓鱼网站花样“斗法”。
“双十一”网购节当天,360系列安全产品总计拦截钓鱼网站攻击5193万次,其中赌博、彩票类钓鱼网站明显增多,且这些网站服务器大多设在境外地区。 八是广告用语近半违规。
“双十一”网购节期间,凭安征信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监测发现,出现违禁词的商品件数占促销商品的42。 19%。
其中,“最新”、“独家”、“完美”使用频次最高,并主要集中在礼品/饰品、美妆护理、母婴用品等商品品类中。 九是消费者失信须警惕。
大数据监测显示,部分消费者的失信行为数量有所增加,主要有三种失信行为值得关注:恶意差评、恶意退货和恶意透支。
3.有哪些电信诈骗
近年来国内有许多电信诈骗活动,一些犯罪分子频繁利用手机、固定电话实施诈骗犯罪,骗子不断变换招数,一些当事人或者是由于贪 心,或者是由于大意而上当。
以下是常见的电信诈骗类型:第一,以“银行卡涉案”、“消费透支”等名目进行诈骗。骗子冒充权威部门如银行、公安局、检察院、税务局,谎称当事人的“身份信 息被他人冒用”、“相关费用拖欠”、“信用卡巨额透支”、“洗钱调 查”等,诱骗对方说出自己的银行卡与密码等信息。
第二,以“购车退税”、“购房退税”等名目进行诈骗。犯罪分子冒充税务局、财政局、车管所等工作人员,谎称事主可按国家新政策办 理退税,以退税款要通过银行转账到事主的账户上为由,诱骗事主到 ATM机进行转账操作。
第三,中奖类短信诈骗。犯罪分子以电视栏目中奖为名发出短信,并提供电脑登录仿冒网站核查。
第四,“猜猜我是谁”诈骗。犯罪分子拨通电话后就问受害人能不能听出他是谁,受害人将骗子误认为远方朋友。
几天后骗子告诉受害人 其因撞车、住院等理由急需用钱,希望汇款帮助。第五,骗子利用短信群发,要求“请把钱直接汇到xx银行账号政可以了,户名xx”,或声称“我自己银行卡消磁了,把钱直接汇到我 同事的账户,账号xx”等,利用当事人易混淆的心理,将钱汇到犯罪 分子的银行账号上。
千骗万骗,骗子所有的承诺和保证都是假的,只有从你口袋里掏出钱的想法是唯一真实的。如果我们能够杜绝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想法,不被骗子的花言巧语和威逼恐吓所迷惑,那些防不胜防的电信诈骗 其实不难破解。
例如,政法部门工作人员在办案时会当面出示工作证件 及相关法律文书,当面进行询问,绝对不会通过电话要求受访者提供个人的银行卡号、存款账号、密码及身份资料。 那些违法犯罪人员的银行 资金会被冻结,使犯罪分子取不出钱来使用,也没听说要他们把钱汇入 到公安局账户里面进行保管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365案例网 » 2016全国网络诈骗案例分析